当设计遇上体验:聊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网站
说实话,现在做个网站太容易了。随便找个模板,拖拖拽拽就能上线。但真正让人愿意停留的网站,十个里可能都挑不出一个。
第一印象决定生死
记得去年帮朋友看他的新网站,打开第一眼我就皱眉头——满屏的荧光绿配亮紫色,文字小得像蚂蚁,导航栏藏在右下角一个诡异的汉堡菜单里。我直截了当告诉他:"这网站活不过三个月。"
果然,三个月后他的线上销量几乎为零。
用户点开网站的前3秒,就像相亲时的第一眼。色彩搭配要舒服,就像穿衣打扮不能红配绿;排版要透气,别把内容堆得跟春运火车站似的。我特别反感那些一打开就弹注册窗口的网站,跟刚见面就掏结婚证有什么区别?
移动端不是附属品
上周在地铁上想订个餐,打开某餐厅网站后差点崩溃——图片错位、按钮点不动、下单流程复杂得堪比高考数学。最后我默默关掉页面,转去用了外卖平台。
现在超过60%的流量来自手机,但太多网站还是按PC端设计,只是简单缩放就完事。这就像给姚明穿童装,怎么看怎么别扭。好的移动端设计要懂得做减法,把核心功能放在拇指最容易触碰的区域。
加载速度是隐形杀手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点开一个网站,看着进度条慢慢爬,心里默数到5还没打开就直接退出。数据显示,超过3秒的加载时间会让53%的用户转身就走。
我见过最夸张的是一个摄影网站,首页用了十几张高清大图,每张都5MB以上。美则美矣,但等它加载完,我都喝完两杯咖啡了。后来设计师朋友告诉我个小技巧:用WebP格式替代JPEG,体积能缩小30%还不损画质。
导航要像便利店货架
好的导航应该让用户像在便利店找东西——抬眼就能看到需要的商品。有次我找一个政府办事指南,在网站上转了15分钟还在兜圈子,最后气得直接打电话咨询。
把主导航控制在7个以内是个黄金法则。太多选项反而让人选择困难,就像面对满汉全席却不知道该从哪道菜下筷。面包屑导航也很重要,毕竟谁都不想在信息迷宫里走丢。
内容要会讲故事
很多企业网站喜欢堆砌专业术语,看得人头晕眼花。其实用户根本不关心你有多少"革命性创新",他们只想知道"这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"。
有个做手工皂的网站让我印象深刻。它没有枯燥的成分配比表,而是用短视频展示从原料采摘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,配上匠人讲述的制作故事。看完我就下单了——虽然价格是超市皂的十倍。
交互细节见真章
微交互是很多设计师容易忽略的魔法。比如鼠标悬停时按钮的轻微弹动,滚动时元素的渐显效果,成功提交表单后的笑脸动画...这些小心思能让冷冰冰的网页突然有了温度。
但切记别过度炫技。去年有个客户非要首页做3D粒子特效,结果用户反馈说"看得头晕想吐"。适度的动效像调味料,多了反而坏事。
测试,测试,再测试
再好的设计也经不起现实考验。我习惯找完全不懂技术的亲戚测试网站——70岁的老妈能顺利找到联系方式,8岁的小侄女能完成购买流程,这设计才算过关。
有个血泪教训:曾自信满满地上线了新版本,结果因为没测试Safari浏览器,导致苹果用户看到的全是乱码。现在我的检查清单包括: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、Edge四大浏览器,再加上三种不同尺寸的手机。
设计是永无止境的修行
做了十几年网站,最大的感悟是:没有完美的设计,只有不断迭代的版本。上周刚觉得某个作品是职业生涯巅峰,这周再看就能挑出一堆毛病。
现在每接手一个新项目,我还是会紧张得睡不着觉。但正是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,才能逼着自己突破舒适区。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让人愿意停留多一秒,都是设计师的小小胜利。
(写完这篇文章,我又手贱地改了自己网站的导航栏...这病怕是没救了)